1
局部注射治疗
目前临床常使用的局部注射药物包括干扰素、平阳霉素和硬化剂(聚桂醇)。
干扰素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,从而阻止皮肤
血管瘤的生长,但其不良反应有白细胞下降、恶心、
头痛等。因此临床使用较少。
平阳霉素是国内注射治疗
血管瘤最常用的药物,其药理主要是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生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聚桂醇为一种清洁型硬化剂,作用机制是通过局部注射形成
血栓,阻塞血管或者压迫静脉血管、以降达到止血目的。国内有研究表明,其对深在性
血管瘤疗效最好。因为它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坏死,故主要用于小范围的、深在型的皮肤
血管瘤。
2
介入治疗
介入治疗即为在在血管造影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
血管瘤部位,然后将栓塞剂(平阳霉素、聚桂醇、无水乙醇等)注入瘤体,使瘤腔闭塞。主要用于巨大型、严重影响功能障碍或合并综合征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
血管瘤。
3
系统药物治疗
系统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糖皮质激素。
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是普萘洛尔。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普萘洛尔可有效治疗深在性
血管瘤。由于它是脂溶性药物,可以通过血脑屏障,引起一些中枢性不良反应。同时也可产生其他β受体阻滞剂系统性不良反应。系统使用普萘洛尔后可能引起
睡眠障碍、
低血压、心动过缓、低血糖、手足冰凉、支气管痉挛、
呼吸困难、轻度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,治疗前需排除低血压、心动过缓、低血糖、过敏性
哮喘或者过敏性
哮喘家族史、肝功异常等。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、血糖、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、心肌酶及一般生命体征(体温、血压、呼吸、心律)等。低血糖的风险可通过饭后给药、避免长时间不进食等方法降低。也有其他研究使用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,如阿替洛尔、纳多洛尔,从而减少了中枢性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由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多,自从β受体阻滞剂被用于
血管瘤的治疗后,它渐渐被取代,现适用于不适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。